【深度】风头上的“共享自行车”:一场看不到盈利的“豪赌”?(3)

来源:网络整理    作者:天涯窝户外   发表于

标签: 公司

不过这个特点在“回收业者”眼中只会起到反作用,上周网络就传出了一张“摩拜”被抬到三轮车之上,下面还铺着一堆纸皮的照片。爱范儿(微信号:ifanr)就此采访“摩拜”时,得到的回应是:“这应该是发生在北京的事。”很明显,摩拜最终也没有找到这辆车,“它”也许已经化为了废品站的一堆金属残骸。

这应该也不是个案,摩拜官方就曾数次描述了自己遭受的“不道德”待遇:把车上的二维码涂黑,实现自己占用;坐垫被划破;车被停到杂草堆,甚至扔下小河沟;最可怕的是直接扛回家,在“摩拜”和民警找上门之后直接把车从阳台丢下去。“摩拜”官方的表态也“略显无奈”:

这种事还希望在现场看到的人帮一下忙,阻止一下对方或者是把车辆的编号记下来告诉我们。

总的来看,“ofo”丢的车也许更多,“摩拜”丢的车肯定更贵,最终的整体结果半斤八两。但如果从“创新”程度来评判,“摩拜”也许更胜一筹,但其面对的挑战同样数倍于“ofo”。

“共享单车”,一场看不到盈利的“豪赌”?

bike10

图片来自 Medicalxpress

分析了那么多,让我们回过头来解决开篇留下的那个问题:“这是下一个滴滴”、“滴滴一定不会放过自行车这个机会”,这些说法可靠么?

滴滴之类专车提供了超越公交车、出租车的城市交通服务,虽然这几年一直在烧钱,但是在两强相争局面结束之后,必将迎来价格的理性回归。

即便前面一直在烧钱,Uber、滴滴依旧还是会从司机的服务费中抽成。而 Uber、滴滴自身并没有购置全部车辆,后期基本都是依靠社会车辆来完成服务。相比购置全部车辆的成本,那些补贴其实并不算高。

而“共享单车”一上来就要自己填单买单车,虽然通过给单车加装 GPS 和网络设备实现了理论上的“随停随用”,从而避免了建立站点的成本。但是为了填补自身单车流动性带来的服务盲区,需要的单车数量还会更多。

以“摩拜”目前主营的上海为例,官方给出的数字已经达到了 1 万辆以上,但你依旧不会有“随处”都能看到“摩拜”的感觉(而杭州、深圳、北京等地部分区域的公共自行车已经达到了“令人发指”的密度)。

“ofo”虽然单车造价较低,但需要面对更高的维护成本。如果寿命达不到“摩拜”的十分之一(两者价格大概相差 10 倍左右),实际上建设成本没有区别。

当然也有人说“共享单车”的盈利不会只靠租用费,还会有广告什么的。整个上海 1 万多辆自行车每个换一次广告的成本应该已经跟广告费差不多了,这样还不如顺手直接在单车上贴个小广告呢。

政府,最终的“接锅侠”

bike11

图片来自 Tumblr

看不到盈利的方向 、还需要更多投入,这不就是笔注定吃亏的生意么?为啥这么多人还要继续投资呢?总不可能这么多投资人的钱扔进去打水漂玩吧!

最终的正解只有一个:“共享单车”本来就不是一个指望靠普通民众过活的创业项目。唯一的“解药”实际捏在政府手里。

根据今年 2 月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,中国城镇化率达到 56.10%。这催生出了一大批大型和超大型城市。而它们都有着共同的交通拥堵问题。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借助公共交通工具,这也是为什么 2015 年底全国拥有地铁的城市已经达到了 26 个。

但地铁建的慢,施工的时候还会一定程度影响现有的道路交通;但是地面施工同样不容易解决问题。最终还是要靠比普通汽车更小一级的交通方式来缓解压力。